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列表
  • 米乐M6今年9月20日是第36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全生命周期守护 让健康从‘齿’开始”。这一主题强调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拓展了口腔健康的内涵,强调了口腔健康的维护和保养贯穿整个人生。 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口腔科主任王成龙做客新华网,与大家共话爱牙日,共享口腔保健知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口腔科主任王成龙(左)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请您谈谈为什么要特别关注国人的口腔健康?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有着怎样的关联?是否会引发其它健康问题呢? 王成龙:“爱牙日”是1989年由国家卫生部等九部委联合签署确定的,旨在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口腔预防保健工作,广泛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的口腔保健意识与能力,进而促进全国人民口腔健康水平的提升。经过多年努力,公众在口腔预防保健方面的认知与能力显著增强,但仍远远不够。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2岁儿童龋病患病率为38.5%,而35-44岁中年人群及65-74岁老年人群的龋病患病率分别高达89%和98%,同时,各年龄段牙龈炎患病率均在90%以上。这说明国人口腔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另外,从历史经验和世界各国口腔保健发展趋势来看,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背景下,糖的摄入量显著增加、饮食结构趋于精细化,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国人的口腔健康问题。 关于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关系,我们从今年“爱牙日”的主题“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不难看出两者之间联系密切,相互影响。良好的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关乎日常饮食的消化吸收及免疫系统,还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息息相关。例如,牙齿咀嚼功能的减弱可能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导致营养不良;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牙周健康状态可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此外,牙周病还与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而口腔内的感染也可能诱发消化系统与呼吸系统的感染。 但在强调口腔健康对全身健康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保持客观,避免过度夸大其影响。 新华网:您认为目前我国公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如何?是否有普遍存在的误区? 王成龙:经过多年的“爱牙日”宣传,公众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一方面,公众对口腔疾病的预防意识虽有所提高,但定期口腔检查的习惯尚未普遍形成;另一方面,部分人在面对口腔问题时,仍寄希望于药物治疗而非从源头上改善口腔卫生习惯。这些误区和不足提醒我们,仍需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新华网:您认为公众应该如何有效预防口腔疾病?有哪些日常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王成龙:预防口腔疾病最重要的就是有效刷牙。首先龋病和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疾病,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病因就是菌斑。菌斑在早期可以通过刷牙得到彻底的清除,因此我们强调在口腔预防方面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且每次刷牙应至少持续3分钟,确保每个牙面都得到充分清洁。另外,公众对口腔健康的认识不足,常忽视小问题,延误治疗。口腔疾病不同于感冒,它不具备自愈性,拖延只会导致病情恶化。例如,初期龋齿简单治疗即可,但若拖延至牙髓炎、根尖周炎,则需复杂根管治疗,既耗时又增加痛苦。因此,早期治疗不仅节省医疗资源,更减轻患者痛苦。 新华网:饮食习惯对牙齿健康的影响很大,您能谈谈哪些食物对口腔健康有益?哪些需要尽量避免? 王成龙:饮食习惯对牙齿健康至关重要。首先,蔬菜水果,特别是蔬菜,高纤维、粗纤维的蔬菜对牙齿健康是有益的,它可以起到对牙齿的自洁的作用;低糖饮食则能有效预防龋齿的发生;而高糖、粘性食物如蛋糕等食物则容易对口腔健康尤其是对牙齿健康不利。 新华网: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您有哪些建议? 王成龙:儿童和老年人是口腔健康的重点关注人群。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从小培养其刷牙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玩边刷,也可以选择使用指套式牙刷清洁牙齿。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在孩子还不能独立彻底清洁牙齿的时候,家长可以辅助,比如每周帮孩子彻底刷一次牙。另外,低龄婴幼儿会有喝奶入睡的情况,这对牙齿损伤较大,所以建议家长在孩子喝完奶后给他(她)喂点清水。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年龄增长牙龈萎缩,则应注重有效刷牙和牙缝清洁。我们建议做到“一刷二通三冲”,“一刷”即每日刷牙;“二通”即针对老年人牙缝较大的情况,应使用牙缝刷、牙线等工具,仔细清理牙缝间的残留物,确保清洁干净;“三冲”则是利用冲牙器,全面冲洗牙齿及牙缝,实现深度清洁。此外,对于老年人中常见的缺牙问题,我们建议及时进行修复,以维护口腔健康与整体生活质量。 新华网:我们一天到底需要刷几次牙?价格差别很大的牙膏到底有哪些不同?普通牙膏是否能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 王成龙:一般来说早晚刷牙即可满足日常需求,但关键在于有效刷牙。关于牙膏的问题,它的主要成分是摩擦剂,市面上各种品牌的牙膏不管价格、包装是否差别很大,它们的有效成分都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普通牙膏在大多数情况下已能满足日常需求,而不是说高价的牙膏就一定好。我们建议选择含氟牙膏,因为氟化物对于牙齿矿化有益。此外,我们提倡不要长时间固定使用同一款牙膏,而应定期更换。同时,药物牙膏因其特定功效,不宜日常长期使用。 新华网: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类的牙线、漱口水等口腔护理产品,如何科学地选择这些产品? 王成龙:牙线的选择,关键在于个人使用的便捷性。市面上牙线材质多样,且粗细各异,形态上还有圆形和扁形之分,应根据个人的牙齿状况来挑选最适合的。至于漱口水,它虽为口腔保健的辅助工具,却非必需品。重要的是,漱口水不宜长期使用,特别是含有抗生素成分的漱口水,长期使用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务必明确的是,漱口水无法替代刷牙。 新华网:针对日常护理,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小贴士可以分享给公众? 王成龙:首先,应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良好习惯,确保每个牙齿表面都得到充分清洁,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三分钟;其次,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新华网:您建议公众多久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检查中通常会包括哪些内容? 王成龙:对于青少年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以监测其牙齿发育和口腔健康状况;对于成年人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检查通常包括面部及口周检查、开口度检查、颞下颌关节检查、牙体疾病和牙周疾病检查以及口腔黏膜和牙齿排列整齐度的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1
  • 米乐M6  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转移受困群众时搭建人墙,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过河。新华社发(刘爽摄)   新华社成都7月22日电 题:新华村的“大转移”——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参与雅安汉源山洪灾害救援速写   张鑫、连轶、洪福乐   “踏实,踏实了。”7月21日晚上,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小学安置点,新华村7组70多岁的村民王兴华眼含热泪地说。他刚刚被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汉源中队的官兵们转移至此。   7月20日凌晨的一场山洪吞噬了王兴华的家园。当晚,暴雨倾盆、山路湿滑,他与同村的40多名老人、孩子无法第一时间转移,只能等待进一步救援。   20日下午,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汉源中队谭峰带领8人小分队挺进新华村7组。   经过2个多小时的跋涉,官兵们抵达新华村6组时夜色已深,而距离7组还有很长一段山路要走。   行进中,有些官兵因视野受限而跌倒、有的手掌磨出血泡、有的被枯枝碎石划伤,但他们没有放慢脚步。雨势依然很大,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发生,谭峰当即组织官兵收拢就近避险的群众,选择安全的宿营点过夜。   21日7时30分许,天气好转。随着增援官兵的到达,谭峰和战友们开始进村入户,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新华村7组和8组临时就近避险的群众转移到新华小学集中安置点。   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转移受灾群众。新华社发(刘爽摄)   9时40分左右,官兵们成功到达两个临时避险点。避险点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如何转移成了难题。官兵们就地取材,将山上的木头和竹子搭成横梁,与雨衣、防汛服固定在一起,制作出了一批简易担架。   “大爷,会有点晃动,不过您放心啊,有啥不舒服的您说就行。”一路上,官兵5到6人护送一位老人,而很多老人年事已高,他们一边行进、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   转移路上,在通过水流较急的路段时,官兵搭设安全绳,在转移路线两侧设置“人墙”,确保安全通过。   “我下来走吧。你们太辛苦了。”连续的山路跋涉,官兵的肩膀被粗糙的树枝磨破,担架上的王兴华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怎么也不愿被官兵扛在肩上。   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转移受灾群众。新华社发(刘爽摄)   “那我们‘抱’您下山!”一旁护送转移的战士魏德俊见状,对情况作了分析,眼下一些陡坡和悬崖堆满了烂泥,十分湿滑,担架不再方便使用。就这样,他与战友们采取接力的方式,通过背、抱轮流将老人转移到了山脚。   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背着受伤老人穿过乱石河滩。新华社发(刘爽摄)   经过十余个小时鏖战,官兵们成功将42名老人和孩子全部转移到了新华小学安置点。短暂休整后,他们又继续投入到人员搜救和群众安置工作中。   7月2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武警四川总队雅安支队官兵搭建简易桥梁转移群众。新华社发(卫丽戈摄)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1
  • 米乐M6  新华社贵阳10月23日电 题:一瓶辣酱的长“红”密码   新华社记者   从小作坊起家,成长为我国产销量最大的辣椒制品企业,日均生产300万瓶,远销160个国家和地区,以独特的风味征服无数人的味蕾,成为千家万户餐桌上的常备品……   这就是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老干妈),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拿起任何一瓶老干妈辣酱,都能看到瓶身标签上的肖像,创始人陶华碧系着白色围裙,神情坚定,眼里透出执着,恰是企业性格的生动写照——   成立28年来,老干妈始终专注于做好辣酱。近年来,面对消费需求多元、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依然保持着我国辣酱行业龙头地位,销售额、出口额逆势上扬。   变化的市场,不变的辣酱,老干妈为何能长红不衰?近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探寻其发展密码。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匠心:只为做好一瓶辣酱   沿着老干妈贵定分公司的参观走廊,隔着玻璃也能听到机器发出的轻微轰鸣,以及瓶子碰撞的叮当声。上百米长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仅能看见几名巡查设备的工人。   空气中时而飘过的淡淡香辣味提示着访客,这是一家辣椒制品企业。   打开一瓶老干妈风味豆豉,黝黑的豆豉、鲜红的辣椒浸在色泽红亮的辣椒油里,令人垂涎欲滴。夹一颗豆豉入口,轻轻咀嚼,软糯鲜香、辣而不燥,浓郁独特的酱香味道在唇齿间弥散开来……   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人,陶华碧从小喜吃辣、擅做辣。年轻时,她挑过货担、摆过小摊、开过饭店,客人最称赞的都是她做的那一勺辣酱。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不承想,做辣酱,成了陶华碧一生的事业追求。   “沿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老干妈辣酱,是我们的起家产品。”陶华碧的儿子、老干妈总经理李妙行说,这款辣酱一经问世,就被消费者口口相传,迅速在市场铺开。   造就老干妈辣酱特有的香味,离不开独特的工艺,也离不开优质的食材。   “在老干妈,辣椒、香菇、黄豆等所有原料都有着近乎苛刻的选材标准。”李妙行介绍,公司所有产品开发都尽力遵循食材的天然本味。   从袋子中取出一个干香菇,原料检测员李浪仔细端详,凑到鼻子边闻了闻,又拿起游标卡尺测量尺寸。   “我们要求菇盖直径3.5-7.5厘米,厚度必须大于0.4厘米。”李浪熟练地向记者讲出验收标准。   “这并不是吹毛求疵。”老干妈生产技术总监匡维然说,这样选出来的香菇,成熟度最佳、营养成分和口感更好。   走进老干妈旗下的春梅酿造公司,伴随着轰隆作响的电动筛机,一颗颗饱满均匀、色泽光亮的黄豆,在筛网上翻滚跳跃、翩跹起舞。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生产线上整理货品(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我们选出来的豆子,像无数孪生兄弟。”现场一名工人说,豆子大小相当,才能保证在发酵、炒制等加工环节,不会因为豆子大小而影响品质。   在一旁的豆豉酿造车间,整齐摆放着上百个贴有时间标签的大陶缸。“豆豉一般发酵一两个月即可,但为了使口感更好、风味更醇,我们坚持自然条件下至少发酵12个月。”春梅酿造公司生产总监曾君学说。   生产线上,一排排清亮的空玻璃瓶整齐行进,经自动灌装、旋盖、贴标签、装箱,再经智能传感器识别,机器人码垛,整齐摆放到如钢铁森林般的立体仓库……   仓库外,记者发现一箱“不合格”产品,被孤零零地排斥在流水线旁。“看,这箱子二维码上有一道划痕。”现场工作人员用手指着说。   “从原材料到每一瓶产品出厂,至少经过10道检测。”匡维然介绍,产品除了理化、重金属、微生物等检测指标合格外,还要经过望、闻、尝等感官检测,色香味缺一不可。   “老太太是出了名的严格。”老干妈常务副总经理李鑫清晰记得,曾有一批产品风味出现偏差,负责人挨了陶华碧的严厉批评,约500吨、价值上百万元的产品全部报废。   有员工不理解:“扔了好可惜,一般消费者根本尝不出来。”   对此,陶华碧态度坚决:“产品就是自己的作品,做食品要讲诚信,要对得起良心。”   时至今日,公司上下早已达成共识:如果没有“产品质量不能讨价还价”的坚持,就没有老干妈的今天。   也正是因为陶华碧的较真,才让真材实料、真心做事、真诚待人的“三真”成为老干妈贯穿始终的企业理念,打造出无数人记忆中的匠心味道。   用于制作辣椒酱的黄豆在生产线上被精选出来(8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专注:不上市不融资的倔强   在老干妈办公楼,大厅正中间“创民族品牌,立千秋大业”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为了这个梦想,陶华碧给公司立了一条规矩:只做辣酱,不搞多元化、不搞跨业经营。   曾有高校课题组到老干妈调研后提出,只做辣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背现代经济理论,建议老干妈多元化发展。   “母亲相信一个朴素的道理,吃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可以延续下去。”李妙行说,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会花全部精力来呵护它。   这样的场景曾经多次出现:   来自不同投资咨询机构的人员到访老干妈,他们西装革履,带来“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上市培育”等概念。   “以老干妈的优秀资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境外上市,对企业长远发展和品牌国际化都是如虎添翼。我们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全流程服务。”   “谢谢贵公司的美意!有所为有所不为,老干妈有自己的发展策略。”   “很多大的资本公司来过,提出的方案也很专业。”李鑫说,面对“赚快钱、赚大钱”的诱惑,老干妈很坚决,一概婉言谢绝,始终只想着把辣酱做大、做专、做精。   除了不上市,老干妈也坚持不欠款、不融资、不贷款。   成立至今,老干妈执行的仍是现款交易的财务管理模式,不管是对上游供销商还是下游经销商,均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互不欠账。稳健经营的老干妈,拥有充沛的现金流,能够聚焦主业、持续投入。   专注,也体现在做好产品的各个细节上。   “TPE材质盖垫,不含PVC……”在老干妈产品的瓶盖沿上,都打着这样一行字。   为了这个小小的瓶盖垫,老干妈曾花了很多精力。   “原来的瓶盖垫是PVC材质,针对其安全性,英国、瑞士等国相关部门曾要求我们提供检测报告。”李鑫说。   2020年,老干妈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新的生产线,用上了TPE材质的瓶盖垫。   “TPE即热塑性弹性体,像婴儿饭勺、围兜、软胶玩具等都会用到它。”老干妈质量总监司华光说,“我们的瓶盖垫材质达到了婴儿亲肤级,这让产品更加安全和健康。”   一排排工人,每人拿着一柄带漏斗的特制长勺,将炒制好的辣酱灌进一个个玻璃瓶中……这是6年前记者在老干妈看到的场景。   如今,这一工序已被自动灌装所替代。   “之前人工灌装,每人每分钟最多可装16瓶,还可能出现漏油导致的浸标、发霉等问题。”匡维然说,自动灌装设备投入近8000万元,现在一条生产线每分钟可灌157瓶,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各种形态物料的配比也更加精准。   在公司仓库里,一批崭新的进口设备旁,4名外国专家正在与老干妈的技术人员作深入交流。   这批价值2亿多元的智能化制曲设备,将会应用到今年开工的老干妈提质扩产三期工程中。该工程占地近500亩,预计总投资额超过12亿元。   在工地旁的展板前,李鑫信心满满:“三期工程投产后,老干妈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将迎来大幅提升,最重要的是产品品质会更稳定、更有保障。”   工作人员在老干妈仓库内查看存储的货物(8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焕新:老干妈其实“很年轻”   “太油了”“味道变了”“不懂现在的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的口味日趋多元,加之其他辣酱品牌异军突起,社会上出现一些对老干妈的唱衰之声。   有人担忧,老干妈是否能应对新挑战、适应消费新潮流?   “我看还是继续做油制辣椒稳当。”   “但现在不少消费者喜欢低油低脂食品。”   ……   在老干妈开发新品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之间的业务争论时常上演。   一次次品尝对比,一次次调整配方,只为找到最能触动消费者味蕾的新产品。   在每个新品推出前,老干妈都会作充分的市场调查,还要组织经销商一起品尝,从新品推出到推向市场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去年底,经过两年多精心研制,上千人试吃,近百种配方比选,老干妈下饭菜和拌饭酱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欢迎。   “当下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做饭时间少。”李鑫说,开发这两款产品,就是专门用作速食佐餐,满足消费者的便捷饮食需求。   拿出手机,扫一扫老干妈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点开“产品展示区”,一道通往美食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   页面上,风味糟辣剁椒、干煸肉丝油辣椒、风味水豆豉等瓶罐图标依次排列。点开图标,家常豆腐干、香辣蟹、豆豉回锅肉等约100道美食的原料、做法映入眼帘,还配有专业厨师示范视频。   “扫码学做菜”,是老干妈近年的又一创新尝试,旨在更好地发挥风味优势,让消费者品味更多美食。   开拓海内外市场,老干妈一直很新潮。   一个故事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2003年,法国巴黎,美食云集的SIAL国际食品展上,人声鼎沸。然而,首次参展的老干妈展位前冷冷清清,营销团队一连坐了几天“冷板凳”,无奈只能铩羽而归。   次年,不甘心的老干妈再度参展,但营销方式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两个法国姑娘穿着靓丽的服装,用流利的法语热情招呼着过往行人:“朋友,尝尝这款辣酱吧!它是手工制作的,充满了爱意!”   人群逐渐簇拥到老干妈展位前,品尝过后,不少采购商主动留下了名片,表示愿意进一步合作……   这次经历,给了老干妈很大启发:拓展海外市场,当地人在文化、语言、渠道等方面有天然优势。   “后来,我们要求海外经销商必须是当地的。”李鑫说,因为他们最了解那里人们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更便于因地制宜地制定营销策略。   为了让外国消费者接触并爱上这份来自中国的独特味道,老干妈的经销商时常会组织美食分享、品鉴活动,现场展示老干妈产品多样化的食用场景。   煎锅里,用老干妈辣酱腌过的牛排,嗞嗞作响;烤架上,用老干妈辣酱刷过的肉串,别有风味;还有人用它做汉堡、拌沙拉,甚至尝试将其融入冰淇淋……   “这些创意吃法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无形中也为老干妈做了最好的品牌宣传。”李鑫说,某种程度上,老干妈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美国俄亥俄州,有次我在超市和一个老外聊天时得知,他已经食用老干妈辣酱13年了,‘欲罢不能’。”李鑫说,不少外国人称,一旦尝过老干妈产品,就再也离不开了。   如今,老干妈产品已行销全球160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进入了欧美30%左右的主流超市,还远销到秘鲁、巴西、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南美洲和非洲国家。   今年1至8月,老干妈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0%,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32%。   从贵州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几十年如一日,做辣酱、做口碑,老干妈还是那个老干妈。   “让顾客持久满意并认可,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李妙行说,老干妈对品质的追求,一直在路上。这瓶辣酱还将继续跨山越海,陪伴人们的美好生活。(记者杨三军、欧东衢、向定杰、施钱贵)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