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列表
  • 米乐M6  新华社香港10月22日电(记者褚萌萌)香港历史博物馆22日获梦周文教基金会捐赠24000余件中国影像藏品,其中大部分为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照片,内容广泛,题材多样,珍贵且全面。   梦周文教基金会成立于2007年,以支持文教研究和出版等为宗旨。该基金会与香港历史博物馆联合筹划的“回望——梦周文教基金会早期中国影像藏品展”开幕典礼当日同步举行。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在典礼上致辞表示,这批影像藏品是梦周文教基金会多年来在各地努力搜集而得的成果,此次捐赠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面貌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也增加了公众认识百年前中国历史的途径。他期待基金会的无私捐赠及弘扬中华文化的热诚能鼓励更多人捐赠与中国文化历史相关的文物,通过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藏品展精选500余件影像,分为“引子”“定格的山河”“生活的相貌”“摄影的工艺”四部分,呈现清末民初的城市景观、历史建筑、百姓生活,涵盖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及日俄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还包括反映早期摄影术发展的各种摄影材质及不同格式的照片等。   展览的精选展品有:现存最早的中国影像照片之一、一张摄于180年前的澳门南湾照片;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于1900年拍摄的立体照片;著名华人摄影师黎芳拍摄的风景照;曾在19世纪社交场合流行的“名片照”等。   展厅中设有互动区,参观者可通过立体眼镜观赏立体照片,并选择旧照片制作相册留念。展览还通过有关航天研究、基础建设、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等新旧相片的投影对比,显示出国家百年来的飞跃发展。   该展览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香港历史博物馆和梦周文教基金会联合筹划、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协办,是弘扬中华文化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项目之一,展期为2024年10月23日至2025年2月3日。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4
  • 米乐M6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30日电 题:天山胜利隧道贯通了 牧民旅游发展路“越走越宽”   新华社记者于涛   从夏天到冬天,朋次克阿拉希几乎每天都会赶到村外的山口,远眺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我天天盼着天山胜利隧道早日贯通,等高速路修过来了,乡亲们的牧家乐生意会越来越好。”   30日,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朋次克阿拉希家乡草场的各个角落,朋次克阿拉希和乡亲们分外高兴。天山胜利隧道是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为了加强南北疆交通通道建设,新疆于2019年开工建设北疆乌鲁木齐市至南疆尉犁县的乌尉高速公路。纵贯天山山脉的天山胜利隧道就是该高速路建设工程关键环节。   天山胜利隧道南部出口位于和静县阿拉沟乡,这里就是朋次克阿拉希的家乡。作为牧区乡,阿拉沟风景秀美、牛羊肥壮,“85后”朋次克阿拉希大学毕业后,就立志把家乡的美景、美食推介给全国各地的人们。   “交通不畅是我们牧区发展最大瓶颈。乌鲁木齐游客来我们乡,一般要先坐火车、再坐汽车,路上起码要耗费一天时间。”朋次克阿拉希说,“我们一直盼望着高速公路修过来。”   朋次克阿拉希知道,乌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驾车穿越天山仅需约20分钟,乌鲁木齐到自己家乡的车程将缩短至不到3小时。“这里的黑头羊、牦牛、野蘑菇等产品也会快速送进乌鲁木齐各大市场。”他说。   得知天山胜利隧道出口就在家乡,即将建成的乌尉高速路会从村口通过,盯紧旅游市场的朋次克阿拉希,早早便开始“试水”牧家乐创办工作。2022年,第一个蒙古包民宿搭建起来了,供游客们在草原上吃住休闲。借着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东风”,朋次克阿拉希的牧家乐生意红火,2024年达到了23个蒙古包。   随着天山胜利隧道的贯通,朋次克阿拉希再一次做好了扩大经营的准备。连日来,他正和施工单位对接,准备于2025年在他的牧家乐园区打造高端的太空舱、星空屋、木屋等设施,同时,他还预购了马车,可以让游客坐马车观光家乡美景。   “明年山花烂漫的季节,我的牧家乐园区会举行篝火晚会、演唱会、趣味赛马等活动,让更多游客体验我们家乡的美。”朋次克阿拉希说。   像朋次克阿拉希一样,当地牧民借助高速公路修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高涨,牧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起来。阿拉沟乡乌拉斯台查汗村干部采音花说:“天山胜利隧道通了,乌尉高速公路通车指日可待,旅游产业会成为村民们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阿拉沟乡抓住乌尉高速公路在境内修建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牧民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并给予相应政策倾斜。阿拉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红格尔说,下一步将依托乌尉高速公路把阿拉沟乡打造成一个旅游品牌小镇,在草原民宿旅游上综合发力,带动更多人实现稳定就业和长期就业。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4
  • 米乐M6  新华社拉萨10月24日电 题:西藏嘉黎县尼屋乡:这里有条“幸福渠”   新华社记者魏冠宇、蒋梦辰   每年10月,是西藏那曲市嘉黎县尼屋乡播种冬小麦的时节。忠玉村村民索朗益西和乡亲们开着拖拉机翻土备耕。   10月21日,西藏那曲市嘉黎县忠玉村村民翻土备耕冬小麦。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今年,我们乡青稞亩产首次超过500斤。这都靠了水泥渠!”索朗益西说。   耕地细碎、坡度落差大,西藏的地势条件制约了作物产量提高。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积极实施耕地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30万亩。   尼屋乡就是藏北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处案例。作为那曲市为数不多的纯农业区之一,尼屋乡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地处雪山峡谷之中,村落和田地都挂在山腰上:海拔较高的6个村种植青稞;海拔较低的8个村除青稞外,还种植冬小麦、蔬菜和青饲料。   这是西藏嘉黎县尼屋乡忠玉村的水泥渠。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当地灌溉水源是雪山融水。尼屋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扎西次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前,乡民一直沿用先民修的老水渠。   在上游,村民砍树挖槽接成木笕,作为引水渠。木头容易腐坏,每两三年就要换一次。东亚村村委会副主任扎西次仁回忆说,一条木笕需要搭接几十根木头,每根2米多长、重量超过100斤。乡里的汉子们扛着木头上山,爬坡过坎,肩上会磨出厚厚的老茧。   10月21日,忠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多吉查看土石夯成的老水渠。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而在下游,土石夯成的灌溉渠一路上不断渗漏,等流到山脚下的田间,所剩水量已经不多;遇上枯水期,末端地块根本浇不上水。   老水渠每年还要修补。“每年灌期,各家要轮流住到山里看守水源,检查引水渠在哪里断掉、灌溉渠在哪里冲垮,总要折腾一个月左右。”扎西次旺说,低效的农业让个别群众一度想要弃耕。   2017年,尼屋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后数年间,当地平整田地、新修水渠,乡民投工投劳热情高涨。水泥渠在绿树掩映间绵延数十里,全乡可种植面积也逐步增长到约5000亩。   这是通向西藏嘉黎县尼屋乡忠玉村田地的渠闸。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如今每年灌期,水闸分级开启。村民抽签决定灌溉次序,依次扳开渠闸。水头顺着水渠从山坡流下,到各家地头时依然丰沛。   “现在我们不用砍树修渠了,保护了环境!”索朗益西笑着说,“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搞林下经济、外出务工。”    10月21日,西藏嘉黎县尼屋乡播种的冬小麦部分已经发芽。新华社记者魏冠宇 摄   新水渠不仅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使得耕地质量等级逐步提升、粮食产量提高;还解放了劳动力,让群众有精力从事新的增收项目。2023年,尼屋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59元。   “我们的水泥渠是一条‘幸福渠’。”忠玉村党支部书记才旺多吉说。
    浏览量:0
    发表于:2025-01-04